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农人学堂 致知格物 修身 儒家 查看内容

《知行合一王阳明》最精彩视频 介绍王阳明 传奇一生

2018-3-9 18:35| 发布者: 王涵| 查看: 2218| 评论: 2

摘要: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 ...
《知行合一王阳明》观传奇人生是怎样?请看最新视频。


              如不能播放请点击这里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国藩。
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

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
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
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
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
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
读罢王阳明的心学后,
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
下笔一挥而就《心之力》,
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惊叹其文之气概,
在满分100之上另加了5分。
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
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
突有所悟,全身一震,
遂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
“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
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
王阳明何许人也,
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
王阳明像
1
1472年,一个叫王云的孩子
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
王云很聪明,但有一毛病,
到了四岁还不会开口说话。
五岁那年,王云与一群孩童在外玩耍时,
碰到一位气度不凡的和尚,
他摸摸王云的头,叹息道:
“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孩童们将此事告之王云父亲王华。
王华一琢磨,将“王云”之名改为“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
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阳明”。
说来真是神奇,名字一改,
王阳明不久就会开口说话了。
王华遂开始教他读书认字。
王阳明之龙潭夜坐图
1481年,王华参加殿试,
没想到竟然高中状元,
留京为官,担任翰林院修撰。
第二年,他让家人赴京同住。
王阳明便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
祖孙二人途径镇江金山寺时,
一帮文人听说状元之父来了,
遂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之才学。
王伦冥思苦想,吭哧半天,
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
尴尬之际,11岁的王阳明站了起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震撼全场。
众人震惊之余,
便想:“定是王伦早已作好,
然后故意作不上来,
让孙子出来震慑我们。”
文人们见窗外月色皎洁,
便让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
王阳明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诵: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慑于其诗之境界气魄,众人齐声叹服。
到了京城,王阳明开始接受系统教育。
12岁那年,一次课堂上,
王阳明一本正经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
先生回答:“像你爹一样,读书登第是也。”
王阳明道:“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
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说:“做圣贤!”
王华闻之此事,拍桌而起:“狂妄之极。”
王阳明15岁那年,
父亲带着他去了一趟关外,
让其领略辽阔的草原和大漠。
没想到一回来,王阳明就把自己关进了书房。
几天后,他拿着奏疏找到父亲:
“我已写好平安策,请转交皇上,
我愿出关,讨平鞑靼!”
王华把奏疏一扔:“无知之极,狂妄之极。”
2
王华担心儿子走火入魔,
所以一等王阳明满17岁,
就挑选了江西一故交之女,
然后告诉王阳明:“马上去江西结婚。”
结婚那天,拜堂之际,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已有 2 人参与
全部评论(2)
引用 长安汽车 2018-3-20 07:29
这两事对王阳明打击甚大,
其做圣贤的理想就此破灭。
从此,他开始沉迷于五件事:
“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499年,28岁的他考中进士,
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一个正六品的官,从此步入仕途。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
其荒淫无道,整天与太监混在一起,
太监刘瑾狐假虎威,大坏朝政。
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
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
冒死上书,请求释放戴铣等人。
结果被刘瑾重打四十大板后,
贬去贵州龙场驿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
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
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
准备在其赴任途中将他害死。
王阳明发现有人暗中跟随,
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他把衣物留在钱塘江边,
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
制造了一幕投水自杀的假象。
追杀者方就此“掉头而去”。
贵州龙场驿,荆棘丛生、人烟稀少,
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
经此一役,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
惟有生死一念,横亘于心。
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澄默端坐其中,
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
打破了夜间山谷的宁静。
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圣 ...
引用 小朱 2018-3-12 06:32
结婚那天,拜堂之际,
大家却发现新郎不见了。
岳父一家赶紧派人四处搜寻,
次日凌晨才在道观里找到王阳明。
原来,王阳明昨日出来闲逛,
路过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
不料聊得投缘,竟忘了结婚一事。
此事迅速传遍洪都(南昌),
民众惊叹:“真乃一异人也。”
1489年,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余姚。
途径广信时,他去拜访了理学家娄谅。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
娄谅答:“朱圣人的书中有答案。”
回到老家,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
在那个年代,
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
他的《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
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
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
道,就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
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间一切。
如何才能悟道?朱熹说:格物致知。
格,就是琢磨的意思——
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亲密接触,
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21岁那年,读完朱圣人之著作后,
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
两人坐在院中一棵翠竹下,
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
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
掌握时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格了三天三夜,朋友砰一声晕倒了。
格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砰一声晕倒了。
苏醒之后,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