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醒来》第2课)
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焉。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能登第高中,那真是光宗耀祖了不起的大事。就如同今日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家的孩子拔得头筹,考进名牌大学,也定是一件举家相庆的好事。众人大都认为此乃人间乐事,可为什么阳明先生却说,“不幸”得志,是“误却此生”呢?

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焉。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能登第高中,那真是光宗耀祖了不起的大事。就如同今日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家的孩子拔得头筹,考进名牌大学,也定是一件举家相庆的好事。众人大都认为此乃人间乐事,可为什么阳明先生却说,“不幸”得志,是“误却此生”呢?
阳明先生这里所说的“得志”是指遂了功名之志,并非圣贤之志。阳明先生十二岁立下圣人之志,三十七岁悟道。他站在悟道者的角度看这些孩子们,他觉得太可惜了。如果一个孩子,早早地人生得意、考中功名,很可能会贻误此生。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少年得志,一帆风顺的人生是肤浅而且平庸的,而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就应当如古语所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越是资质优异的年轻人,越是要晦养厚积,厚积才能薄发。就如天道,要有“春生夏长”,必须有“秋收冬藏”,天道如此,何况人呢?所以在阳明先生看来,年少得志的孩子很可能长大后一事无成,因为在他看来,“花开千瓣的植物,往往难结果实,因为它的华美太过于发露了”。有多少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名声双丰收,往往到了中年以后没有新的成就,人生开始暗淡下来。这都是因为过早地取得了一些成绩,养成了一颗傲心,不思进取,过早地摘取了自己的果实,没有真正成就大器。《道德经》告诉我们“大器晚成”,这里的“晚”不是指年龄的“晚”,而是说这完全是厚积而薄发的结果。一个人真正要赢的不是起跑线,而是人生的终点。
在这个关键点上,父母多少时候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实实在在地用爱误导了自己的孩子。
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
阳明先生说,自己已经人到中年,精神日渐衰弱,再过数年,很难能有成就了。这里他所说的“成就”,指的是心上真正的“成就”。如孔子所说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这里的“无闻”不是指默默无闻,不是没有名声,而是指“不能闻道”。如果没有闻道,基本上此生就浪费掉了。
所以青春年少之时,不能汲汲于功名,但不能不积极于求圣贤之道,那才是终身的大事。勇敢地超越自己,积累自己的厚德,建立人生能量的蓄水池,以此来实现卓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