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农人学堂 致知格物 修身 儒家 查看内容

郭齐勇:王阳明的坎坷人生与思想智慧

2017-12-24 17:14| 发布者: wanghua| 查看: 993| 评论: 0

摘要:   讲座纲要:  本讲座有四个部分:第一、生动地讲述王阳明传奇的一生,重点谈他的龙场悟道与军事天才。第二、讲述王阳明的代表著作《传习录》其书,介绍这本传世之作。第三、阐发心学大家王阳明的思想主旨,特别 ...

  讲座纲要:

  本讲座有四个部分:第一、生动地讲述王阳明传奇的一生,重点谈他的龙场悟道与军事天才。第二、讲述王阳明的代表著作《传习录》其书,介绍这本传世之作。第三、阐发心学大家王阳明的思想主旨,特别是他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指出易引起的误读,拨乱反正,深度解析。第四、大哲阳明学的世界级影响,今天我们对阳明学的解释、吸取、批评与创造转化。

  我想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王阳明其人,重点谈他的龙场悟道。第二、《传习录》其书,略为介绍这本书。第三、王阳明的思想主旨,他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第四、阳明学的影响与现代意义。[1]

  一、王阳明其人

  王守仁(生于明成化八年,卒于明嘉靖七年;即西历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鲁国大夫叔孙豹转述自己听到的古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今志士仁人追求的人格境界和人生目标。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阳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下了哪些不朽的著作?留下了怎样的思想学问?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这位被誉为“真三不朽”的阳明先生。

  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出生时,祖母岑氏梦见有神人穿着华服,在云中吹打乐器,其中一仙怀抱婴儿,脚踩瑞云,徐徐朝王家来。祖父于是给他取名叫王云。到了五岁上头,还不会说话,偶然碰到一位僧人(一说是道士),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王云这个名字,泄露了天机,将他的出身来历讲破了。祖父于是给他改名为守仁,随即便能说话了。(“守仁”取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1、立志学为圣贤

  阳明十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举进士第一甲第一人,也就是中了状元。阳明也就跟着父亲来到京师,从师问学。阳明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反对把读书应科举,中进士做大官,当作学习的根本目的。幼年阳明要“读书学圣贤”,表达出非常不一般的志气。真正的士人,应该超越这种功利的、现实的目的,追随圣贤的脚步,成就君子人格。

  读书是学圣贤的前提。那时读书主要是读儒家的经典,五经四书与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作。理学是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形态,主要学者包括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尤其是二程和朱熹,又是理学的大宗,他们的学问被称为程朱理学,是官方的正统学问,读书人必须修习。二程即北宋的程颢、程颐二兄弟,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人生的根源与依据。朱熹则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程朱都非常重视《大学》,尤其强调《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工夫,认为“格物穷理”,是体认天理的起点和基础,所谓“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时的阳明就深受程朱格物学说的影响。弘治五年,阳明二十一岁时,发生了“亭前格竹”的故事。阳明自己是这样记述的:他的钱姓朋友去格亭前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到第三天就病了,他自己去格,七天也病了,于是叹惜圣贤是做不得的,没有大力量去格物。

  做圣贤的第一次努力失败了。这是由于青年阳明误解了朱子格物的意思吗?但朱子本人就讲,事事物物上都有一太极,也就是天理,学者就事事物物上穷格其理,可以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所以阳明格竹,无非是在实行通过格物上达天理的朱子学说。亭前格竹的失败说明,青年时期的阳明,一方面认同程朱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修养目标,另一方面对于程朱的修养工夫则无法契入。成圣成贤的为学目的,和如何成圣成贤的工夫修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及其解决,开启了阳明后来的整个思想学术生涯。

  希做圣贤而无望,阳明难免转向其他途径。按照同时代大儒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所说,这一时期的阳明经历了“五溺”,即: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任侠之习,是指扶危济困,打抱不平,大约有点江湖习气。骑射之习,是指骑马射箭,排兵布阵。他15岁时曾出居庸关,学骑射,曾梦游马伏波将军庙。马伏波是东汉开国大将,认为男人应有“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还”的志向。阳明曾花大力气研究兵法,用吃剩的果核排列阵势,他曾用治理军队的方法管理民夫,让他们演练诸葛亮发明的阵法——八阵图。辞章之习,是写八股,应科举。阳明在科举上算得上顺遂,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八岁成进士,中二甲第七名,但他始终认为“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神仙之习,是学习道教长生之学。阳明十七岁新婚之夜,在江西铁柱宫听道士讲养生,“相与对坐而忘归”。一直到二十七岁,都有“遗世入山之意”。佛氏之习,指阳明还曾爱好佛学,有不少诗词流露出他的这一向往。他曾到九华山与山僧晿和,观摩和尚参禅,与僧人讨论佛学。在正统儒家看来,这五种学问都不是关于身心性命的根本学问。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成贤无望后转向佛老可以看出,阳明对人生根本价值、如何安顿身心性命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显然是积极而且迫切的。“五溺”阶段实际上酝酿着后来巨大的哲学突破。这一突破,就发生在贵州龙场。

  2、贵州龙场悟道

  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15岁即位)刚刚秉政,就亲信臭名昭著的刘瑾等八大宦官(八虎)。孝宗朝老臣刘健、谢迁等请诛刘瑾,被诬为奸党,戴铣(xǐ)、薄彦徽等人上疏请留刘健等,反而被下诏狱,也就是俗称的天牢。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上疏批评武宗杜塞言路,要求赦免戴、薄,流放弄权的宦官,也被捕入狱,廷杖四十(一说五十),几乎死去,随即被贬贵州龙场驿任驿丞。阳明的父亲也遭到了牵连,被迫辞去官职。

  在流放途中,阳明曾被刘瑾派出的刺客追杀,家人也可能遭到未知的迫害,这些都不断刺激阳明去思考生死大问题。当时贵州条件恶劣、道路艰险。地处偏远的龙场,更是险恶。初到龙场,无处居住,自己搭建草棚。水土不服,随从病倒,阳明斫薪取水,煮粥侍候。他们开荒种粮种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人生的大起大落,阳明本人经受着考验。他在龙场曾写过一篇《瘞(yì)旅文》,写一位不相识的人路过此地去边远地区拟任小小的吏目,不幸死在赶路途中。吏目死了,其公子与仆人也死了。他们太累了,太苦了。阳明带着仆人为这三人收尸,埋葬,祭奠,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被贬谪、放逐,情不能已。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作了这篇哀祭文。这三个异乡人,仅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万里奔走,终于暴死异乡。他们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悲叹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异域的凄苦哀伤之情。但作者能“达观随寓”,终于生活下来了。阳明能超脱于个人的得失荣辱吗?但他去体会,想要参透、超脱生死念头。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他不断地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即圣贤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艰难困苦,安顿自己的身心性命呢?他收摄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独处,都力求澄清杂念,不肯妄言妄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专一。这样的自我锻炼终于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正德三年(1508,三月到达龙场,前一年初春离京),阳明三十七岁。他在龙场意识到自己仍没有超脱生死之念后,感到愕然,于是在屋后建了一个石墩,日夜端坐其中,参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以求破生死之惑。

  一夜,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

  一天夜里,他恍然顿悟,随即发狂般地欢呼雀跃起来,感觉云开雾散,豁然开朗,不觉手舞足蹈!他终于参透了“格物致知”之旨。这句话一是表明阳明身处危困之际,念兹在兹的仍是学为圣贤,这一根本性的宗旨,为阳明带来了巨大且持续的心灵动力,是阳明哲学突破的动源。二是格物致知是为圣作贤的工夫基础,这一点没有错,但不像程朱所说,天理存在于外在的事物当中,求天理需要在事事物物上去格物;相反,天理就在人人本来就有的天性当中,求天理就只应不断发明自己从天那里得来的理,而无需向外追寻。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错了!

  这样一来,阳明终于打通了长期横阻在为学目的和修养工夫之间的关隘,悟通了“物之理”与“人之心”之间的关系!这一悟,史称“龙场悟道”,又叫做“龙场顿悟”。阳明在龙场通过“澄默静一”的修习而超脱了生死之念,同时还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

  次年,阳明又推进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我们在下面还会详说,这里主要说他为什么要讲知行合一。阳明讲知行合一时,他的大弟子徐爱一时间都不能理解,他问阳明,古人都把知行说成两件事,先生怎么说就是一件事呢?

  阳明认为,圣贤经传当中有时偏重说知,有时侧重说行,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的人来说的。在根本意义上,知行就是一回事。但是,程朱理学尤其是朱子之学,在修养工夫上是主张先致知、后涵养的,也就是主张知先行后的。先致知就是先认清道理;后涵养就是认清了道理以后,在事物间去行这个道理。阳明认为,程朱实际上将知和行割裂了开来,造成后来学者离行而求知,所得不是真知,所行不是真行。因此,他的知行合一之说,也是针对程朱理学工夫论的偏失,以及明代士风堕落的现实情况而产生的。

  阳明在贵州龙场只待了两年(连同路途可说前后三年,三年谪居,正德四年年底期满,次年三月到江西庐陵任知县),但这在阳明心学创立过程中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悟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实际上也就是后来总结出来的“心即理”;二是悟了“知行合一”。这两点构成了阳明良知学的主要内容。

  在龙场期间,阳明建造了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聚徒讲学,培植后进,弦歌不辍。阳明在贵州不只是悟道、讲学,他与这里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物相处,播撒中国文化的种子,以仁德感化四方。阳明认为,天下没有不被感化之人,应邀写了《象祠记》。当时水西地区的土著豪族安贵荣,继承父辈土司之职,出任宣慰使,有很大势力。他拉拢阳明,给阳明送礼,阳明坚守君子之道,不收礼物,又不屈从权势,以“义”说服对方不能脱离朝廷的管辖。安贵荣不满朝廷,认为酬赏太少,讨价还价,请朝廷削减水西地区驿站,让阳明帮忙,又遭阳明拒绝。安氏继想夺取水西另一豪族宋氏的势力,策动宋氏部下酋长叛乱,阳明给安氏写信,劝他立即出兵平叛,晓以利害。阳明一封信就震慑住了安氏。他尊重少数民族,尊重其上层人士,又坚持原则。对待少数民族,《礼记?王制》说:“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儒家的这个主张很有道理。

  龙场悟道在阳明学发展史上、乃至整个儒学思想史上,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3、政德与事功

  阳明肯定孔子的“为政以德”,他认为做事在得人,事业必靠有德之人去积极推行。如十家牌法,如没有得力的有道德的人去推行,(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

工作时间

185807676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