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唯一个个真正的财团荣家家族荣家家训摘录
纪念荣毅仁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4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荣毅仁同志曾任国家副主席,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中信集团)董事长。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荣氏家族:“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氏家族,是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族。他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 荣氏家族 家族奠基人 ▲ 荣宗敬(右)与荣德生(左)兄弟二人 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曾经家世显赫,但到了荣毅仁的曾祖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子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当时是1886年。比荣宗敬小2岁的荣德生在私塾学校读书,因为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 荣德生却并不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为学习的榜样,想早日为家庭分忧,3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 在兄长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2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 随后荣德生南下广东,看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辛亥革命(1912年)后,荣氏兄弟以企业家的敏锐目光,将发展重心转向上海。1913年,首先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一厂。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瑕东顾,荣氏企业得以在沪发展宏图,从浦西苏州河畔到浦东黄浦江边,都是荣氏兄弟开设和经营的企业。1914年至1921年,先后建立福新面粉二厂、三厂、四厂、六厂、七厂和八厂,福新面粉厂系统占上海的一半以上。 福新面粉一厂旧址,今位于上海市区长安路101号,这是当时中国较高的工业建筑,也是荣氏企业集团在上海立足之始。 “红色资本家” ▲ 1956年,荣毅仁和毛泽东 荣氏兄弟性格迥异,荣德生处事慎重,考虑周密,而荣宗敬则敢于冒险,做起事来很有魄力。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厂房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荣家由此走向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1948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后交了100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1990年客死巴西。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 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荣德生父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信任感。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 正在隐去的第二代 如今,荣氏家族已经有第五代了,除少数仍继续留在大陆,大都旅居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和港澳等地。 在荣氏家族中,荣毅仁这一辈健在的已经不多,比较活跃的只有荣宗敬的幼子荣鸿庆一个。现任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的荣鸿庆24岁即赴香港经营南洋纱厂,在经营55年后把事业重心转向台湾,该厂则交由其子荣智权打理。 近年来,荣鸿庆经常来往于两岸三地,准备进军大陆金融市场,有望成为首家在大陆开分行的台湾银行。 在银行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荣鸿庆还不忘在纺织这个老本行上争取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1990年,荣鸿庆就同姐姐荣卓如一起来上海,与当时的上棉二十二厂合资开设申南纺织厂。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这家工厂是目前上海纺织行业最大的合资企业,荣鸿庆任董事长。 “智”字辈皆为商业翘楚 荣智健的同一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都事业有成,在海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了继承荣家衣钵、延续荣家商业辉煌的中坚力量。 荣智健以外,“智”字辈里事业最成功的首推荣智鑫,其父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可惜英年早逝。荣智鑫在家排行老六,是荣伟仁最小的儿子,父亲去世的时候,荣智鑫才5岁。15岁那年,他和家人一起来到香港。 幼年丧父,荣智鑫的家境没有荣智健那样好,一切都只有靠自己。在美国麻省理工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荣智鑫在美国电话公司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3年后,他决定回香港“碰碰运气”,用筹来的50万港元跟几个朋友在香港合伙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联的烟草公司,专门代理美国牌子的香烟。 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这家公司被一家美国企业收购,荣智鑫从中净赚1亿多港元。这时,荣智健还在四川凉山继续他长达6年的“下放”生活。 1975年,电脑业一度成为香港制造业中的热门。荣智鑫及时抓住这个契机,投资200万港元,成立了荣文科技有限公司,1982年7月这家公司在香港上市,揭开了荣智鑫事业发展历程新的一页。 而那些身在异国的“智”字辈们的风光程度也绝不亚于荣智健和荣智鑫两堂兄弟。荣智鑫的二姐荣智美,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自1954年定居德国之后,一直致力于推动德中两国贸易的发展。1979年中信创立时,荣毅仁才恢复工作1年多,她特地向德国奔驰汽车制造厂定制了一辆豪华面包车,作为礼物送给四叔荣毅仁。车子左右两边印有蓝色的中信中英文名字,在当时北京城里绝无仅有,很出风头。 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崇高的威望,曾随巴西总统和外交部长多次出国访问。荣毅仁的侄女婿沙曾鲁,长期在美国从事核能研究,在著名的阿岗研究所工作已长达20多年,是享誉世界的核能专家。 寄望第四代 “智”字辈大部分都步入晚年,就像荣德生当初把荣氏家业托付给荣毅仁一样,荣家第三代传人也将面临着确立接班人的问题。 而现在,真正能算得上荣氏家业第四代继承人的就只有荣智健的后代了,在中信泰富的管理层名单上,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和惟一的女儿荣明方都名列其中,从中不难看出荣智健对2个子女的有意栽培。 荣明杰1993年进入中信泰富,在包括荣智健在内的10名执行董事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比荣明杰小3岁的荣明方在中信泰富也已经工作,负责中信泰富科技项目的发展。 荣智鑫之子荣文渊和荣明杰一样,有着与身俱来的商业天赋和野心,他不仅是方正数码的执行董事,还控制着荣智鑫创立的浩荣、荣文等多个公司。荣智鑫的女儿荣文蔚则是香港社交界的名媛,活跃于大小舞场派对。荣氏第四代的其他成员则生活在公众的视野之外,媒体鲜有报道。 荣氏家族隐秘传承,家族办公室功不可没 到香港的荣家二代们成立了类似荣氏家族资金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后独立出来成为荣家的家族办公室。家族办公室一方面掌管家族资金的出入和分配,另一方面对荣氏家族企业担负起控制和监管的职能,并最终对由荣氏家族成员组成的董事会负责。 家族基金保证了荣氏家族的平稳过渡和此后的数代传承。长房荣宗敬三子、荣纲仁(即荣鸿庆)最后扛起了家族企业的大梁。很多年后,二房三代的荣智健只身来到香港时,正是靠这位“小叔叔”多年经营分红作为本钱,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而长房二代次子荣辅仁则选择带领家人移居美国。 荣家后代年满十八岁之后就会成为家族基金董事会的一员,他们可以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荣氏家族成员名下都有自己的基金,他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这笔财富。 并不是所有的家族基金都这么开明,一些家族基金在架构搭建时,会根据委托人的要求设立许多附加条款来约束后代的行为。而荣家的底线非常简单明确。“如果要是吸毒,就会被赶出家门。”荣宗敬的孙女、荣辅仁之女荣海兰说,“还有不能欺骗和赌博。” 与财富相比,慈善理念是另一个唯一能够真正传承下来的东西。”祖父们说过: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荣海兰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必须懂得惜福,否则下辈子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荣家成员捐赠颇多,他们也设立了多个慈善公益基金。荣海兰则干脆把自己牵头设立的公益基金挂在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基金会下面,“但我不会把钱交到任何人手中,我会自己带团队去做。”与简单的物资救助相比,荣海兰更愿深入教育领域,提倡教育公平化,并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成立了龙族基金,启动了龙族基金城乡扶植计划。 荣氏家族一代、二代跌宕而传奇的故事已经随风而逝,但荣海兰说:“很多东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今的荣家后代秉持的不是荣宗敬当年作为创业者激进而创新的作风,而是恪守‘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敬业、节俭,灵活’的祖训。” 创业艰辛、守业更甚人生好比熬汤,对外人来说,也许是扑鼻之浓香,而内在之水深火热、挂肚牵肠只有自己慢慢品尝。也许你正处在灿烂的沸腾期,一瓢冷水便会突然从天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