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优秀精神,可学而至
“精神”一词,总共在报告中出现了33次,其中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讲到了三种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如果你的事业没有足够有力的大义名分,发展动力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因此,就会觉得自己很累,就想要放下肩上的重担。此时,一旦企业遇到困难,很可能就会退缩。
精神代表品质和境界;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均可学而至。学习阳明心学能够激发企业家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一定也渴望着自己的高管、员工,能够收获一份工匠精神。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机构、培训学校获取各种工匠技能,但工匠精神,需要我们通过激发高管和员工内心的责任与担当来获得。
致良知四合院有位企业家打算像四合院激发企业家精神那样,激发全中国的工匠精神,引领中国工匠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如何才能借助圣贤的智慧与力量,构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呢?
《中庸》里有六个字我们反复提及:诚则明,明则诚。真诚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诚”代表力量,有了诚,才算是奠定人生的基础。但仅有“诚”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明”。“明”代表智慧,有了“明”,我们才能看透问题的本质,读懂人心,激扬人性之善。
过去五年,四合院奠定了以“诚”为基础的阳明心学学习路径。未来五年,我们可能更多地从“明”契入阳明心学。拥有“明”,我们可以快速抵达商业哲学的高点,在这里提升“诚”,就会更开阔也更直截了当。这样大概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在商业上取得重大成就,让更多的人真正看到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刚刚谈及的这位企业家,就是直接从“明”入手,来构思工匠精神。通过复制四合院的精髓,完全可以用一两年时间打造一个卷起千万人的工匠精神体系。
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本质,都是庄严己心。圣贤思想千言万语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呵护自己的这颗心。抓到了这颗心,就抓到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一”字背后就是那份心与心的链接。我们从“一”而来,到“一”而去。“一”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同时又是路径。
心为何物?心与心之间如何链接?这是圣贤思想为我们呈现的高深智慧。我们要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如何在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同时,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在四合院我们相信:圣贤文化与十九大报告,本质相同、相互印证。
北宋张载有这样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什么是“为往圣继绝学”?我们的四书五经、《道德经》等经典古籍今天可以随时读到,所以圣学到底绝在什么地方?其实,断绝的不是文字,而是我们与古圣先贤们心与心的链接。
三万多字的党代会报告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所以,学习报告的本质就是临摹圣贤的那颗心,要把圣贤的那颗心装在自己的心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唤醒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对民众的承诺,以及我们落实这项承诺的能量和智慧。
圣贤们的心里装着什么?装着人民。作为企业家,我们要把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以及所有相关的民众装在自己的心里,这就是链接圣贤之心。不要错过这个时代,这与从事怎样的行业、执行怎样的战略没有多大关系,10年、20年之后,检验我们是否与这个时代相连的唯一标准,就是我们是否真正与民众建立了心与心的链接,是否真的将他们装在了心里,是否真的把中国梦装在了心里。
今天,我们每位企业家都可以提出响当当的战略,给予市场、客户足够多的承诺,但本质上,我们做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要找到自己事业的那份崇高感,而我们的崇高感,一定来自我们与民众的那份心与心的链接——这就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一直在教导我们的内容。
与圣贤之心链接,为往圣继绝学,不是在文字上钻研,而是在心上下功夫。如何在心上用功?阳明先生讲,每个人都有“独知处”,哪怕是在万众瞩目下、熙熙攘攘中,我们也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只属于自己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处”。在起心动念处与中国梦链接,才算是真正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频共振。这也是我们学习党代会精神的关键要点:用心体证,用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