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三《吞吴》第48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开心阅读48 都是幸运惹的祸 会盟已毕,就形式而言,夫差已经成了公认的天下霸主。这是连他英雄无敌的父亲阖闾也不曾达到的巅峰。但不幸的是,福兮祸所伏,这个天下霸主的光环上铭刻的却是“愚昧不仁”的标签。 夫差丝毫没有心情来庆祝自己的成功。他迫不及待地要赶回国内,应对勾践的叛乱。在路过宋国的时候,夫差下令大肆抢掠了一番。这一行为,显然与霸主的地位不符。夫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吴军已经缺粮,不抢点东西就支撑不下去了;其二,宋国成了夫差泄恨的替罪羊。 攻打宋国后,夫差马不停蹄地沿江淮水路归国。这一路上,不断得到家国被袭、太子已死的确切消息。夫差内心最后的一点侥幸心理也消失殆尽了,而十三万大军,也因为家园被毁而惴惴不安,军心不稳。 正在**姑苏城的勾践得知吴军回师,顿时吓了一大跳。在他的战略考量中,他以为夫差北上与晋国争雄,晋国怎能容忍吴国欺负到家门口呢?晋国必不肯相让,两家一定会大打出手,拼个两败俱伤。而一旦吴晋开战,不论哪一方获胜,没有几个月时间,吴军是回不到本国的。所以,勾践意存悠闲,毫不着急地**姑苏城。 但是,勾践却没料到晋国竟会如此脓包,被吴国三万人的呐喊吓破了胆,乖乖地把盟主之位让了出来。夫差也因此得以毫发未伤地快速回撤。 吴国的精锐部队兵力有十三万之多,是越国的两倍还多。如果吴国主力以哀兵姿态,拼死保家卫国,越国在兵力和士气上都会落了下风。那么,勾践的这一次伐吴,尽管开局不错,但最终还是要以失败告终。 算好了这笔账,勾践变得十分忧虑,内心连忙盘算着赶快撤军,以求自保。 但是,勾践没有想到,吴王夫差比他想象中要脆弱得多! 夫差一路上非但没有做十三万大军的思想工作,激励他们同仇敌忾,奋勇争先,以百倍的烈度回击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越国人,反而一赶回吴国,就命令伯嚭去和勾践讲和。 夫差所遭遇的局面,根本比不上勾践当年的凶险。当时,勾践只剩下了五千人马,但勾践首先考虑的是拼死一战,哪怕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后来勾践之所以要向吴国求和,也是出于文种和范蠡的一力推动。现在,为什么夫差在依然手握重兵,对越国依然抱有较大的胜算的情况下,丝毫没想到奋起反击,让勾践为他的背叛付出鲜血的代价呢? 或者说,为什么勾践能够接受现实,直面困境,保留继续奋争的勇气,而夫差首先想到的却是求和呢? 说来说去,这都是幸运惹的祸。 我们前面曾经说起过“幸运强化”——偶或出现的幸运经历会强化人们抗击逆境的能力。这是就勾践的经历而言的。 勾践初登王位的第一仗,就大败了强敌吴国,还击毙了吴王阖闾。这显然是极大的幸运。随后,他却被夫差击败,屈身为奴,在吴国度过了暗无天日的三年。这显然是极大的不幸。而勾践得以从吴国脱身回国,又是一大幸运。此后,一系列的幸运事件(天降神木、天降处女、吴国许贷、子胥**、吴齐大战等)陆陆续续地发生,而夹杂其间的则是勾践在漫长等待中不时出现的抑郁、痛楚、彷徨、无助。 总体而言,勾践所遇到的诸多幸运事件是间杂着出现的。每当他陷入暗夜难明的煎熬与挣扎,随之出现的幸运事件就给了他一点新的希望与寄托,让他重新燃起奋争的勇气。这是典型的“幸运强化”。 但正如硬币都有两个面,幸运经历既会强化人们抗击逆境的能力,也有可能会弱化人们抗击逆境的能力。这就是“幸运弱化”。 幸运弱化往往发生在最幸运的人身上。所谓最幸运的人,就是指那些从未遭遇不幸,一直得到幸运青睐的人。 夫差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他排行靠后,而且父亲阖闾根本就不喜欢他,本来没有任何机会登上吴王的宝座。但是他的兄长太子波殉情而死,而他又得到了伍子胥的强力支持,最终在众公子的角逐中胜出。这是他一连串幸运的第一个。 此后,他生平第一战就酣畅淋漓地击败了杀父仇国——越国,并得以通过肆意**越王勾践来为父亲复仇。这是他的第二大幸运。 夫差后来两次击败强大的齐国,并威逼强大的晋国屈服。这也可以算是身为国君者最大的幸运了。 总之,直到勾践反目之前,夫差一直都得幸运女神青睐,所思所谋无有不成、无有不顺,几乎没有一丁点儿的磨难挫折。但是,温室之花虽然娇艳,却经不起任何的风雨,一旦遇到逆境,自然是当初有多幸运,后来就有多脆弱。 夫差的经历和此前的楚昭王如出一辙。 楚昭王非常幸运地登上了王位,从来没有为国事操过半点心。当伍子胥、孙武五战克郢后,楚昭王毫无担当,大难临头我先逃,可耻地抛下国都与群臣自行开溜。这也是一个“幸运弱化”的典型例证。 后来,楚昭王之所以有机会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的错误,正是因为有子西、子期、斗辛、申包胥等一大批铮铮君子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给楚昭王赢得了重新开始的机会。而吴国自伍子胥死后,伯嚭当道,已经找不到什么热血忠贞之士了。 当逆境来临,习惯了顺境的夫差顿时判若两人。那个在会稽之战中玉树临风的国君,那个在艾陵之战中挥斥方遒的统帅,竟然变成了一个不战而屈于人的大脓包。 夫差对伯嚭说:“当初就是你说的越国一定不会背叛的,我听信了你的话而放勾践回国。今天,如果你不能让越国答应与吴国讲和,这把伍子胥用过的剑,我就要用到你的头上了。” 当人们对某一事件进行归责时,往往会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自己,却将失败的责任推诿给他人。这就是根深蒂固的“自利性偏见”。 当夫差这么说伯嚭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夫差的“自利性偏见”在起作用。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最初伯嚭为勾践说情的场面,就会知道夫差所说的基本是客观事实。 听到夫差这么说,伯嚭立即冒出了一身冷汗。自从得知勾践反目的消息后,伯嚭的内心从来没有安宁过。这些年来,他没少拿越国的好处,也没少说越国的好话。与其说他是一个吴国人,毋宁说他是一个越国人。伯嚭知道,在回国途中,夫差还无暇追究他的责任,但这笔账是绝对逃不过去的。 伯嚭虽然一向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但在这件事上,勾践给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为自己开脱的理由。但好在夫差正受困于另一种强烈的情绪而无暇他顾,一时还没有表现出要对伯嚭下手的迹象,伯嚭虽然颇为担惊受怕,但也知道自己暂时还是性命无虞。 伯嚭不敢怠慢,立即领命,前往越营求和。 正所谓天道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十二年前,文种代表越国以最卑微恭敬的姿态,通过伯嚭向吴国乞和。十二年后,当年得意洋洋的伯嚭,却也拿出最卑微恭敬的姿态,去向越国乞和。当然,伯嚭此行所携带的礼物,也一如当年越国的旧例。 伯嚭的内心颇有几分苍凉,但他对自己此行还是抱有相当的信心。毕竟,自己这些年来为了保全越国,颇费心思,勾践应该不会那么健忘的。 伯嚭来到越营,对着勾践稽首行礼,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勾践与伯嚭的这一次相见,强弱易位,颇为尴尬。 勾践正犹豫着要不要退兵之际,没想到上天竟又派伯嚭给他送了一份大礼。事实上,尽管吴军长途跋涉,匆匆撤回国内,疲劳不堪,但如果拼死一战,还是吴国的胜算更大。如果不同意伯嚭的乞和,吴国被逼无奈只能困兽犹斗,越国能否全身而退就是未知之数了。 范蠡也看到了这一点,对勾践说:“吴国目前还不能消灭。我们还是同意他们乞和吧,也算是对太宰这么多年来照拂越国的回报吧。” 勾践点头同意,答应就此班师回国。 伯嚭不由长出了一口气。他为这一次说服所付出的心力,可比当年的文种少多了。这不能不归功于他此前为越国所做的“重大贡献”。毕竟,互惠规范的威力无远弗届,即便是身处敌对阵营,也丝毫不会影响其效力的发挥。 心理感悟:幸运不等于幸福。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作者简介: 陈禹安 心理管理学家、资深互联网商业观察者、资深书评人、高级经济师、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开创“心理经管”与“心理说史”两大写作流派。 “心理说史”的代表作有“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三本),《向子贡学说服》,漫画心理三国三部曲(《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下册)《忠义保证前途》(上下册)《无算计,不诸葛》(上下册))等。 “心理经管”的代表作有《激励相对论》(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另类激励法)《海底捞能捞多久》《这是CEO的菜》(高管必备的几项战略思维)《心理乔布斯》(乔布斯获得巨大成功的心理密码)《人性之根——互联网思想的本质》等共计20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