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區別於其他動物在於其複雜的精神活動。動物也有簡單的精神活動,我們看非洲獅群的狩獵,從隱蔽到攻擊也表現出智慧,但它們的智慧只表現在維護其生存的目的。人類的許多精神活動也不免維護生存目的,如人類自然科學所衍生的技術即在使人類生活質量提高(如更為方便快捷),醫學在保障人類生存的安全。但人類的精神活動並不都是為了生存,而是精神活動本身即是目的,人類一般將維護生存的目的叫作功利目的,而精神伸張自己而愉悅本身叫作非功利目的。 人類非功利目的的活動可分為這樣幾個方面:曰宗教、曰哲學、曰科學、曰文學、曰藝術。其中科學技術不是屬於功利目的的活動嗎?是的,但就科學研究學者的目的而言,他們所從事的是純粹精神活動,如理論物理學家的科學研究一般出於其個人興趣。其中文學是指詩歌散文小說等。而藝術呢?又有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綜合藝術的劃分。一個人從事文學創作與藝術創作時的精神狀態很相近,都是形象思維活動,故人們通常將文學藝術統稱為文藝,或將文藝簡稱為藝術,文學家、藝術家都被稱為藝術家。因此人類的非功利目的的精神活動也就分為四:宗教、哲學、科學、藝術。 任何文明的發展,其宗教活動總是最先興起的,這是由於人類看世界是以自我的方式——世界是另一個自我,即把世界看作一個與自我同一性而有其自我意志的巨人,風雨雷電乃至地震海嘯都是此巨人精神活動的結果。由於人類依賴並恐懼這個既溫順(如四季循環)、又時常暴怒(如地震海嘯)的巨人,最易產生的心理就是崇拜。人類一般將外在於自我的這個自然世界巨人稱為神,宗教的原始形式就是對諸神的崇拜,諸神崇拜當然還可追溯到萬物有靈論乃至圖騰崇拜。而要綜合出唯一神的觀念只有上升到宇宙整體才可能,然而須知——由小至大——這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時至今日,人類的宇宙整體觀念依然是十分有限的。人類曾以為宇宙不過是空洞的無限,並無神秘性可言。但後來人類逐漸認識到宇宙歷史從物質世界進化出生物世界、從生物世界進化出人類世界,這裡的目的性是明顯的,而目的性就是精神性,故宇宙並不是空洞的無限,而是蘊含著精神——精神是最大的神秘;而且在我們人類所居住宇宙之外很可能有諸多平行宇宙;而關於諸平行宇宙之間的關係,人類並無確切的知識。所以我們說,人類對於宇宙精神進而對於最高精神存在者的理解總是不完善的。故先民的“神”的觀念以其所居地的理狀況或崇拜山神、或河神、或海神,至於希伯來人的唯一神(耶和華)觀念最初也是狹隘的,如動輒發怒,顯然沒有達到“統攝宇宙之理法”(彌綸天地)這樣的觀念。 與其他民族一樣,中國的宗教觀念在其興起之初是發達的,但中國人以其所居地理位置故(廣闊平原中的農耕生活相對于地中海文明圈之複雜地理結構——其生活狀態要安定得多,故對自然的恐懼大為弱化),宗教的觀念漸趨暗淡,蓋強大的民族共同體對自然世界的恐懼遠不及弱小民族為強;弱小民族總是需要一個強大的神明保佑自己,所以以色列民族最早發展出最高神觀念。在中國的先秦墨家有發展出教會組織的跡象——墨家之為社會組織有些近似於歐洲基督教會,但終於沒有發展成熟。中國的儒家作為指導人生實踐的哲學具有一定宗教作用,但缺乏對天道崇拜的熱情(也就沒有形成崇拜儀式),因此不屬於宗教的範疇(辜鴻銘說儒學不是宗教但有宗教的作用,較為切合實際)。 中國的自然科學在現代以前也曾領先世界,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但由於秦以後名家邏輯學逐漸衰微,中國的自然科學不出日常經驗,終於沒有進化出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及以後那種意義上的古典自然科學與現代自然科學。 由此我們看到,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這四種人類無功利目的的精神活動中,中國的宗教與科學不夠發達。那麼什麼是中國發達的精神活動呢?當然是此外的二種,即哲學與藝術。中國之宗教與科學的不發達其實表明了宗教與科學的相關性,二者看似對立,其實是統一體。由於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故不深入討論之。 上面所講可看作我們今日所講的題解,即我們何以單獨將中國的哲學與藝術並列討論——這是由於中國的哲學與藝術在世界文明史中最為發達的緣故。 當然中國的歷史學也特別發達,沒有哪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猶如中國這樣將綿延五千年的歷史記錄得這樣詳細。不過由於歷史學當其理性總結的時候之為歷史哲學(屬哲學),當其記述的時候又屬於廣義的文學。就本人今天論題而言,不論中國之歷史學未免有所遺憾,然而大家須知我們任何論題都不可能面面俱到。 中國的哲學與藝術既然是相互關聯之有機整體,我們所論中國的哲學與藝術也就並非兩個獨立的部分,而是要論述二者的關係,即中國的哲學與藝術在中國人精神深處如兩棵大樹之根而彼此交織在一起。不過就我們具體的論述來說,總要有一個先後的順序,這裡我們論述的順序是:一、中國的哲學;二、中國的藝術——尤其是漢字藝術;三、中國的哲學與漢字藝術的關係。我們的重點放在第三部分,即中國的哲學與漢字藝術的關係。 第一部分 中國的哲學 中國的哲學實在是浩瀚淵深,即使如胡適之、馮友蘭二先生之哲學史也難盡其萬一,我們今日所講當然也只能是提綱挈領、大略介紹而已。 中國哲學興起的最初高潮在先秦諸子,不過在此之前,中國人的精神已經獲得充分發展,思想趨於成熟,表現在他們的語言文字高度發達。語言文字的發達意味著他們對世界萬物有了理性的觀察——從而才建立起符號系統與世界之間的對應關係。此外,在先秦諸子百家之前,中國哲學最具世界意義的陰陽學說在《易經》中已經有了充分的體現。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有所謂“河圖洛書”【“河”、“洛”指黃河、洛水(黃河下游南岸支流)。河出圖,指伏羲時,洛陽東北孟津縣黃河浮現龍馬背負“河圖”獻伏羲,伏羲依此而演八卦(每卦三爻);洛出書,指大禹時洛水中浮出神龜,馱“洛書”獻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劃天下為九州。——神話寓意了新石器中晚期中國哲學思想與地理知識的起源】。伏羲根據河圖所畫的八卦圖(每卦三爻)到了周文王則演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後人又根據六十四卦圖符演出了義理(分為《經》與《傳》。《經》包括卦辭與爻辭(傳說分別出於文王與周公);《傳》是對卦辭與爻辭進行解釋的十篇文章,稱為《十翼》)。過去人們以為,《周易》之《傳》部分來自於孔子;但現代研究表明,在孔子之前解釋的文辭(《經》)當早已(周初)存在,孔子或有所增刪,孔子而後的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傳》部分有的出於黃老如《繫辭傳》中天道論部分,有的出於儒生,子曰云云或祖述孔子,或假孔子名而實為後儒思孟思想。 我們今天來看河圖洛書的傳說,其所反映的是先民理性認識的覺醒,在新石器中晚期,農業已經出現,《易經》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何以見龍在田而天下文明?這是寓意農業的出現乃是文明的曙光,在荒蕪的山野忽然有了縱橫的阡陌,一排排的農作物將田地劃分為整體的經緯線,這是人類精神展現自己的存在,宇宙歷史150億年以來,人類產生之前所有的秩序都來自於自然力,而田野的秩序則來自於人類精神的意志力——是宇宙歷史前所未有的。故田野標誌了宇宙歷史中人類文明的初開,人類之前的文明可謂宇宙文明,而當人類農業出現之後,宇宙文明中疊加了人類文明。農業表明中國人對季節的循環有了相對準確的時間把握——有了大致準確的曆法,且對於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有了瞭解。故人類文明的興起必定是在農業出現之後,農業使人類生活規律化,人們不再如狩獵時代那樣整天追蹤野獸、或如遊牧人那樣逐水草而居,按著季節而循環勞作-休息的生活使人們有了沉思世界的閒暇。因此“河圖洛書”在今日文化人類學者讀來乃是文明興起的比喻,即當中國農業文明興起後,緩慢的農耕生活使中國人仰觀天象、俯察萬物而在自然世界中抽象出了表徵其運動本質的符號,中國人就用這些符號來描述世界乃至預言世界。 由此可見,無論馱圖的龍馬還是載書的神龜,都是對中國人精神成熟的詩意表達。這也是中國哲學表達的特點,《易經》中“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龍”也是如此——龍是自由精神的比喻,龍在水中、空中都能隨意遨遊——是空間運動的自由,而精神運動的自由是大腦的思維活動,並沒有可馳騁的空間,中國人遂用空間運動來摹狀非空間運動。現代某些學者一看到中國哲學中沒有與西方哲學對應的自由概念就以為中國人沒有對自由的理解,乃至認為中國人精神從來沒有獲得自由,——這種認識當然是錯誤的。《易經》中所言“龍”、莊子哲學中所言鯤鵬,都是自由概念之詩意表達。這一點諸位尤當注意也。 中國哲學的源頭在《易經》。秦漢而後,儒家與道家漸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而其他流派出現衰微。而追溯儒家與道家的源頭都在《易經》,蓋儒家發展了《易經》之關於人事的一面而演化出契合中國人生存特點的倫理學,而道家發展了《易經》的宇宙論而演化出一套關於宇宙生成發展的學說,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核心。 那麼《易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曰——變。易者,變也,故《易經》又稱為《變經》。《易經》是中國人關於宇宙與人類世界變化的經典。當然,不僅中國人,其他文明區域的人都體會到了世界的變化,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你不能兩次走過同一條河流”,即以河流比喻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處於變化中,甚至美洲的瑪雅文明也體會到了世界的變化,蓋一個文明只要發展出文字,總不可能沒有與“變”的意義相對應的字辭。那麼《易經》的高明之處何在呢?在於它發現了代表驅動宇宙變化之兩種對立統一力量的兩個圖符——陰與陽。可以說,自從人類從地球上誕生以來,任何一種文明所發明的符號都沒有《易經》中的陰爻與陽爻(對應太極圖的陰陽二極)這樣如此本質性地表達了宇宙不斷發展變易之內在驅動力,人類對自然世界理解得越是深入就會發現中國先民對宇宙萬物陰陽關係的洞察的深刻,可以說它是一個不會被超越的理念,而是人類每一次對世界重大發現都要回過頭來重新增進對陰陽關係的深入理解。陰陽二極是一種對稱性破缺關係,宇宙萬物作為自組織結構皆為對稱性破缺關係,因此時空在任何維度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稱的,這一思想不斷得到人類新發現的印證。無論是宇宙的宏觀運動、還是微觀運動,太極陰陽符所表徵的對立統一性、對稱性破缺關係都是其本質性所在。 一般以為太極圖中的陰陽乃是對宇宙陰陽二氣的指稱,而“氣”與精神是對立的,《易經》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即陰陽二氣為宇宙本原的宇宙論是否對宇宙本源于天道-上帝的否定呢?當然不是。蓋陰陽之對立統一運動即是精神運動,這是“以身指靈”法——就像我們指著某人身體而意指其靈魂一樣。精神運動與非精神運動之本質區別在於精神運動的非機械性以及運動的進取性。《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健”其意甚深,蓋世界運動於“復”(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靜與動往復轉換即是循環)中蘊含著“健”,“復”指循環,而“健”指超越,綜合起來就是超循環運動,宇宙超循環運動表明宇宙的精神性,蓋非精神性運動或紊亂或機械,但紊亂或機械運動中沒有超越性蘊含。那麼宇宙中可有機械運動嗎?回答是宇宙中自組織結構皆非機械運動;只有人造機器是准機械運動(機器並不是完全機械運動——不是完全重複運動,故稱為准機械運動)。也就是說,宇宙萬有運動本質上是精神運動,而陰陽對立統一表徵了這種本質。這裡有一系列未詳論之問題,何為自組織結構?何為超循環運動?人造機器何以是准機械運動?由於具體論述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不再深論。(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