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转移与学统重建”专题提要 黄光国∣从中华文化的第三次现代化论学统重建 如果用韦伯的理论来看中国社会,其实中国已经经过三次现代化了。未来我们要做的事,必然是以儒、释、道三家文明作基础,吸纳西方文明精华,重建我们的学术传统。 罗志田∣道出于二之后:从中学到国学再到四部之学 我们原来以天下为对象的学问现在变成了一个在全球竞争中的民族性论述,原来高居于学问顶端的经学现在变成了“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重大的权势转移。 丁 纪∣德行科下的博学于文 志在儒家学统之重建,就要具有一种超越范式的自觉,在一切知识样态、学问范式的变化更迭之上,始终致力于儒家斯文传统之一贯化、贯穿性的落实和达成。 任 锋∣政治学理论的创新何以可能? 文明传统、时代精神、权力结构构成我们当下政治学理论谋求超越的三维架构,20世纪中国政治学发展牢牢地被时代精神、权力结构攫取支配,唯独缺失了文明传统这一脉的深切滋养。 叶自成∣从儒家范式向兼容道法的综合范式转换 所有的西方理论都是有西方的文化意识作为支撑点的,不都是普世性的,很多东西还是要用中国自己的儒家范式、老子范式和法家范式来解释。 盛 洪∣儒家以礼为基础的法治观念与制度 礼代表了一种基本的社会秩序,法必然要引入礼所代表的道德价值和文化原则作为自己的原则。对中国的道-礼-法这套逻辑可以通过上帝的正义-习惯-普通法这套逻辑去理解。 胡水君∣道德认知与法律理学 中国文化有一种独特的道德认知,因此中国的理学是科学和哲学所不能涵盖的。法理学除了法律科学和法律哲学之外,还应有一种可能的学术形态——法律理学。 黄开国∣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新经学构建对当代儒学发展的启示 康有为开创了第一个真正立足于经学,融合西学,并统摄古今的新道德进化论的经学思想体系。立足儒学文化本位,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这应该是现代新儒学构建的方向。 曾 亦∣经学的兴废与大陆新儒学的目标 未来大陆儒学的发展,一方面要将儒学的研究对象由“四书”拓展到“五经”,一方面要否定民国以来对传统政治的污名化处理,正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传统和政治资源。 姚中秋∣学统重建何以至关重要? 学是中国文明的根本,道统、政统最终都归于学统。人类应当从以神为中心或者以各种相互撕裂的观念为中心的文明样态,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文明样态。 【注】作者排名以主题发言先后为序。 【作者简介】 黄光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丁 纪,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任 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盛 洪,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胡水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黄开国,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曾 亦,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编者按 百余年前,清政府实行学制改革,从此拉开了对西学亦步亦趋的大幕。置身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传统学术遭受比佛教输入更为激烈的西学冲击。道术为天下裂,传统的人文教化之学分化为现代诸人文、社会学科,儒家学统随之崩解。学统是道统的肉身,道非学不明,学统不立,道统焉传?反省以现代西方学科范式来改造中国传统学术的削足适履,构建中国学术的自主性以重建学统、赓续道统,毋宁说是现代新儒家乃至每一位现代中国学人的天命所在。 基于此,《天府新论》编辑部联合弘道书院,于2015年12月5日在都江堰文庙共同主办了“范式转移与学统重建——现代学科分化背景下的儒家天命”研讨会,这是继去年我刊主办“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研讨会后的第二届“天府新儒学论坛”。 此次会议邀集了法学、政治学、外交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代表,围绕学科分化、范式转移、理论创新、经学复兴和学统重建等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在此辑录会议精彩发言以飨读者。以下内容已经发言者审订,本刊略有删节。 引 言 姚中秋:在此,我想就我们会议的论题,略微地阐述一些浅见,也算是一个简单的引言吧。 我们这次讨论的议题是“范式转移与学统重建——现代学科分化背景下的儒家天命”,我们的重点是学统重建,学统重建必然会带来思想学术范式的转移。范式转移的主体不是一个学科、两个学科,而是整个学术思想体系,是整全的范式转移。我们会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转移,要有一个学统重建?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今日中国之学能否让中国人充分而完整地自我理解?也即,我们的学能否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能否让我们中国人,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一个群体,成己、成人、成物?这是几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 比如说,我曾做过一些经济学研究,这些年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横向对比一下,中国经济的表现是最为出色的,但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故事的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中国经济为什么在过去的30多年中能有那么快速的增长?比如,我最近去山东曹县和江苏睢宁看了两个淘宝村、镇,十分繁荣。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的表现非常出色,甚至是超过美国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经济学家没有很好的解释。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学界面对中国故事,是普遍失语的。我们成功了,但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成功的,因而也就不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中国思想学术之失灵,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在今日中国其实是普遍失败的。面对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我们不能给出有效的解释。 因为不能对中国故事做出有效的解释,所以,我们也不能理解,自己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中,我们的制度、社会以及中国人的心智究竟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此,我们也就不清楚,自己要到哪儿去。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成长,到今天,由于知识的失灵,反而迷失了方向。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为可怕的问题。怎么办?我想需要一次知识的更换。 知识的更换无非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我们进一步地西方化。这是过去一百多年来知识分子给中国人开出的几乎唯一的药方。每一次,我们经历了挫折,或者我们处在迷茫之中,我们的药方都是,继续往西走。我们这个会议室,就在“西学塾”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西学”之塾,学习西方的学问。这是一个方向。我们看到,今天还有很多精英也在坚持这个方向。当然,这个是可以继续尝试、继续努力的。 但我想,也许我们可以思考第二条路,那就是,我们进入“东学塾”,进入“中学塾”。也即,回到我们自身的知识传统中,回到我们自身的智慧中,以探寻中国的方向,当然,首先是自我理解。继续向西走,不过是范式的细化、深化而已,并不能带来新知。在西化已进行了百年后,回到中国自身之学,才是真正的范式转移。 这几年来,我们弘道书院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努力,书院自成立起,就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试图活化儒学,活化我们的经学,活化我们的知识传统。通过复归这样的知识传统,我们来理解自身,解释现实,弄清楚我们的这个处境,并寻找我们的方向。围绕这样的意图,这两年,我们组织儒学与各个学科,法学、经济学、政治学,还有国际关系领域等各学科的对话,我们与那些最有想法的学者一起探讨,儒学在今天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的这个想法得到学界热烈呼应,《天府新论》也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今年第六期刊登了我们组织的儒学与政治学对话的三篇记录稿。我想,弘道书院的努力是整个中国学界思想学术之文化自觉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过去十年来,中国学界发生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思想学术之文化自觉。曾经系统地接受过西学教育的这一代知识精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逐渐地转回到中国自身的知识传统,这就是学统重建,这就是范式转移。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头。 所以,《天府新论》编辑部提出这个议题以后,我们一拍即合,于是有了这次的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学者来自于各个学科,有五六个学科,虽然只有十个人。各位均可谓思想学术之文化自觉方面的先知、先觉、先行者,比如黄光国教授,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在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所以,我相信我们这次论坛,一定能在这方面做出深入而又具体的探讨。我想,我们今天可立足于自身的学科,但同时又超越于自身的学科,从中国文化重建、学统重建的角度展开讨论。对此探讨,我自己满怀期待,我想编辑部也满怀期待,我相信,整个学界都颇有期待,因为,中国确实是需要在这样的时刻找到自己的方向,而自古以来,中国的方向都是由学来划定的,所以,我想我们这次论坛在思想学术史上或许会写下一笔。期待各位精彩的讨论。 一、学科分化与范式转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