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唐君毅先生所着《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之内涵,讨论唐先生对华严宗哲学的诠释意见。唐先生以其哲学家的高度,疏理佛教哲学的原旨要义,从而为华严宗哲学说明意旨,本文讨论的要点包括:唐君毅对佛教哲学的根本定位、以境行果定位四大哲学基本问题、以境行果对印度佛教发展的基本定位、以戒定慧对佛教工夫论的定位、对道生顿悟说的意旨定位、由唯识学开华严宗的脉络定位、对唯识学问题意识的定位及其与华严学之关系、对唯识学非究竟了义之学的定位、对大乘起信论的功能定位、对华严宗基本类型与问题的定位、华严五教观之基本风貌、华严对始教唯识及终教起信论的超越、华严立顿教的深度意旨、华严圆教与天台圆教的对比定位等。唐先生对这些问题都有深入且明确的讨论,本文之作,既同时疏理唐先生的意旨,亦同时提出笔者的讨论意见。 关键辞:华严宗、天台宗、判教、五教观、般若、唯识、起信论 一、前言: 作为当代新儒家的重要学者,唐君毅先生,一生出入中西哲学,其学术工作的重点在做中西哲学的介绍,但是,唐先生的介绍,却因为他的深思力辨及深邃的理解力,却成了中外哲学诠释的最佳典范,甚至可以说唐先生的诠释就是他的创作。这是因为,他的诠释每能发挥哲学文本原所隐而未发的旨趣,藉由文字的舖陈,而显为众人之所知。於是在他的诠释过程中,原意所含的旨趣,无不纷然彰显,跃然纸上,而有助於後学者真确掌握古代哲学。 唐君毅先生对中西哲学理论的这种诠释功力,又不因为他是宗於儒学的当代新儒家学者身分而有所障碍,他的大作《哲学概论》和《生命存在与心灵九境》都是尽说中西所有哲学的介绍式大作[1],读之不觉其中有若何不合理的偏见在[2],这样的结果,也正表现在他对中国儒释道三家的理解诠释成果上,他的中国哲学诠释之大作《中国哲学原论》概分《导论篇》、《原道篇》、《原性篇》、《原教篇》[3]架构之,实有取於《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命题而设,这其中对於中国哲学的儒释道三学都有多重角度的讨论与介绍,由於唐先生是哲学专业,尤其学贯中西又融贯三教,於是在三教的意旨说明上,是真能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的。学界一般注意到他的当代新儒家学者身分,於是会对他的儒学诠释与牟宗三先生做对比参照的讨论,例如牟先生以朱熹为别子,而唐先生则绝无此义,因而能有适度平衡牟学的效果。然而,作为当代新儒家学者的唐、牟二先生,他们不只诠释儒学,而是更要进入佛学世界而尽说之,以便尽收之,此举尤以熊十力、牟宗三二先生为甚。至於唐君毅先生的做法,却是深入佛教哲学底蕴,尽诠之,复而合理化之,甚至彰显其义不遗余力。可以说,唐先生作为当代新儒家并不是藉贬抑佛教而成之立场,而是对儒家有一倾心之态度,从而全力发扬其学旨之深趣,至於对佛教哲学,则是将其视为中国哲学领域之一重要传统,认真理解之,从而介绍之,决不为高儒於佛而有委屈其义的任何处置。 就此而言,唐君毅先生的佛学研究,就真有其可观之处。此一可观,乃决定於其哲学理论能力。唐先生每能於玄远抽象的佛教文句中寻绎命题的设立缘由,为之说法阐义,唐先生的说明,总能就哲学问题的理论推演,说明问题意识,引导思考过程,因而清楚表明立场的根据。其结果,虽不能谓唐先生信佛入佛,但也从未见其辟佛贬佛。甚至可以说,唐先生乃是能最公平地接受佛教思想为一大真理系统的当代中国哲学家。他自身的哲学任务之写照,诚如他在《生命存在与心灵九境》一书中之所言,就是建立通路以引介所有哲学,让各家的义理都能有被认识与认同与功能之发用的机会。可以说,唐先生不以哲学家身分自居,建立一新哲学以扼杀其它哲学,而是以哲学教学者的身分,深入各家哲学,介绍诸说以助学者之认识。 就中国大乘佛学的理论建构及当代研究而言,自有许多的研究进路及研究方法,唐君毅先生所进行的工作,其意义是属於在哲学学门受过西方哲学训练又有对东方哲学的认同的学者群们,所进行的佛教哲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态度,着重於阐发整个佛教教义所建立的思想,追问它的问题,阐明它的立场,说明它的思路,分析它的成果,一切都在哲学理论的约定、演绎、推理的脉络中进行,目标就在说明佛教哲学真理观的成立理由,而这正是哲学研究的任务。这样的进路,确实是与当前佛学研究的许多做法有所不同。 笔者以为,研究唐君毅先生的佛学诠释,其意义在於学习以哲学理论解析的方式了解佛教哲学的理论意义,通过唐先生忠实而不偏颇的诠释成果,认识佛教哲学,以建立学习者对佛教哲学理论意涵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大乘佛学学派建构发展的理论意义。 唐君毅先生的佛学讨论,表现在他的好几部重要的着作中,《哲学概论》、《生命存在与心灵九境》,《中国哲学原论之导论篇、原道篇、原教篇》等。本文之作,有特定的讨论目标,即唐先生的华严哲学研究[4],是以主要藉由《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的佛学专着之材料为主。本文之讨论,首先介绍唐君毅先生对佛教哲学根本问题的诠释内涵,主要是侧重与华严宗诠释有关的意见,然後再介绍唐先生於华严诠释上的重要意见,以吸收他对佛教哲学理解的特殊贡献。本文之作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唐君毅对佛教哲学的根本定位、以境行果定位四大哲学基本问题、以境行果对印度佛教发展的基本定位、以戒定慧对佛教工夫论的定位、对道生顿悟说的意旨定位、由唯识学开华严宗的脉络定位、对唯识学问题意识的定位及其与华严学之关系、对唯识学非究竟了义之学的定位、大乘起信论的功能定位、对华严宗基本类型与问题的定位、华严五教观之基本风貌、华严对始教唯识及终教起信论的超越、华严立顿教的深度意旨、华严圆教与天台圆教的对比定位。 二、对佛教哲学根本问题的定位 当代中国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讨论,每有忽视佛教哲学的它在世界世界观及因果轮回的生命观的做法,如冯友兰先生即视之为虚构的意见[5],因此从未在其哲学讨论中予以正视其说,牟宗三先生亦以西方基督教之上帝存在为一情识之构想[6],则其对於佛教的它在世界及轮回理论亦不能有一公平的对待,唐先生的佛学诠释却不然,一开始即予以正视之,唐先生以佛教哲学即是站在印度哲学传统共有之业报理论、轮回理论、解脱理论之基础上求一新意之学派者,参见其言: 自佛学之起原以观,则释迦之发心作佛,乃由于深感于人与有情生命之生老病死苦,并知其原在此有情生命之业障,而求自此业障中解脱,以拔除一切苦,得寂灭寂净之究竟乐。在印度固有之思想,素信一切有情生命所作之业,不随其一生而尽。依此业力之不散失,而有其生命之三世流转,以至无穷。此三世流转之生命所遇之世界亦无穷,而此生命之苦亦无穷。今欲拔除此苦,则必须转化此生命无始以来于无数世界中、所造一切招苦之业,藏于当前生命状态之底层者。此则大非易事。[7] 由上可知,唐君毅先生十分尊重佛教哲学自己的世界观,对佛教哲学的认识也从佛教轮回观的基础上来理解与诠释,并从而定位佛教内部各学派义理发展的理论功能。依笔者的方法论观点,宇宙论是所有宗教哲学必具的知识,许多哲学界人对宗教哲学的讨论,每每对之视若无睹,却仍大声发言,遂所论不准确矣。 三、以境行果定位四大哲学基本问题 依笔者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儒释道三家这种具实践哲学特质的哲学学派,其理论的建构,有四大哲学基本问题必须完成。其一为说明经验现实世界及所有可能世界的发生、演变、结构的宇宙论理论,其二为说明世界存在之意义或目的的价值哲学理论,或讨论所有存有范畴的概念结构的理论,一般以本体论称之,其有两型,一为价值意识的本体论,一为概念范畴的存有论,其中本体论、存有论、形上学三名常混用於此。存有论义之形上学为西方哲学之所长,价值义之本体论为中国哲学之所长。第三,必须有一实践理论以求理想,笔者以工夫论称之。第四,即针对理想达成之时的完美人格理论,即境界论者[8]。如此一来,这些有它在世界世界观的特殊宗教哲学学派,其哲学理论的各种面向,都能在以上四大哲学基本问题的脉络中找到定位,而赋予其理论有各种理论功能的角色扮演。笔者所提出的这一套基本哲学架构,就是面对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的解释架构,而对此一解释架构最好的理论案例,就在先秦庄子哲学及原始佛教的四圣谛中[9],亦即东方哲学一开始,其成熟的型态中,就已经包含这四大哲学基本问题了。无独有偶,唐君毅先生几乎也是这样诠释的,参见其言: 由此佛家之言说之繁复,恒使吾人对佛家之根本意旨之了解,亦变为繁难。今欲循一简单之路在哲学义理上加以了解,当知佛之说法,乃教人以由世间得解脱灭度之道,则自必有一说明现世间之为如何如何之理论,又必有一说明现世间之可超拔、可出离之理论,再必有一次第成此超越出离之道之理论,更必有一次第得超拔出离之「果」之理论。此中前二者大乘佛学名之为「境」,今所谓知识论宇宙论形上学也。第三者名之为「行」,今所谓道德宗教修养论也。第四名之为「果」,今所谓佛学之人格论或佛格论或究竟论是也。然原始佛教之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即境,灭即果,道即行。已具此三者。又原始佛学之十二因缘论顺说无明缘行、行缘名色……之流转,即世间所由成之境行;逆说无明灭,行灭则名色灭……之还灭,亦即由修道之行而至出世间之果也。此外则原始佛学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说,皆是境论,八正道则是行论,凡说涅盘者皆是果论。[10] 唐先生以境行果三架构以说原始佛教的四圣谛及十二因缘观,蕴界处观,八正道及涅盘诸论。其实,境的部分就是形上学,笔者界定其有宇宙论及本体论两型,唐先生文中的认识论,笔者以为不妥,但唐先生其实没有就认识论更多着墨,应该是未及深思就一并写出而已。唐先生说「境」,就包括对世界是如何样态之说明,这说明中亦包括世界之可超拔或脱离的说明,这就是关於宇宙论及本体论的理论部分。至於又须有一次第出离之道者,则是工夫论,唐先生以「行」概念定位之,又说它就是道德宗教修养论,这就与笔者所谓的工夫论之意旨完全一致了。至於得出离超拔之理论者,唐先生以「果」定位之,又说即是人格论、佛格论、究竟论者,以笔者的术语说之,就是境界哲学,其定义是理想完美人格理论。 依四圣谛之苦集二谛说,苦说意义,是本体论,集说现象,是宇宙论。这是笔者的加注。至於灭即果、道即行则是唐先生原话,依笔者之说,灭是谈入灭之涅盘圣境,此即是境界论。道是谈正确的行谊,这是工夫论。唐先生又说十二因缘论之顺说是世间所由成之境,即是由主体而说的宇宙发生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