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农人学堂 致知格物 修身 佛家 查看内容

杜保瑞:对牟宗三诠释陆象山的方法论反省

2017-12-24 16:59| 发布者: gxy195588| 查看: 789| 评论: 0

摘要:   摘要:本文将讨论以下重点问题:对以分解说及非分解说谈象山学的反思、对谈陆象山第一义说的方法论反省、对陆象山是自律而非他律系统的观点、对陆象山并没有作用义之「无心是道」的禅家风格的讨论、对陆象山是朴 ...

  摘要:本文将讨论以下重点问题:对以分解说及非分解说谈象山学的反思、对谈陆象山第一义说的方法论反省、对陆象山是自律而非他律系统的观点、对陆象山并没有作用义之「无心是道」的禅家风格的讨论、对陆象山是朴实之路而非知识之路的观点讨论等等。

  关键词:陆象山、牟宗三、朱熹、方法论、宋明儒学

  一、前言

  牟宗三先生是当世中国哲学界最重要的哲学家,尤其他以当代新儒家的身分,建构儒学、批驳道佛、评比中西,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新理论,重塑了整个儒释道三家的哲学史形象,型构了当代新儒学,但也因此在许多地方不免有创造性的误解。笔者近年来对牟先生的着作采取地毯式的研究,针对牟先生谈儒家的《心体与性体》,道家的《才性与玄理》,佛教的《佛性与般若》诸书都做逐章讨论,重点在上下左右全面了解牟先生的思路形成过程及内涵真相,收获甚大,更清楚了他的偏见及特点。本文之作,针对《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书中的陆象山部做讨论,牟先生谈陆象山分两章,一章谈象山之心即理哲学,一章谈朱陆之争,本文集中讨论第一章部分。第二章部分另待它文,不过,其实思想要旨差异不大,只是讨论议题稍有不同而已。

  牟宗三谈陆象山的时候,不只《心体与性体》都已完成,甚至《佛性与般若》也都完成,虽然有许多地方是早期着作,但确实是很晚期的时候才集结整理完成。因此,重要的观念与《心体与性体》都是一致的,也因此,牟先生又多谈了一些新观点,本文的讨论,都预设了笔者对《心体与性体》的理解,只对新说部分进行反思。依牟先生自己的陈述,本章讨论象山学部分都是新写的,只下一章讨论朱陆部分是同时完成於写《心体与性体》之时。

  二、象山学的特色与牟宗三的诠释策略

  陆象山哲学,笔者以为,是要求做工夫之学,亦即并不是在提出本体宇宙论或工夫境界论之学的型态,这并不是说陆象山没有本体宇宙论或工夫境界论的发言,而是,这些发言一方面不成系统,二方面不具新意。所以牟先生才说讲象山学很可能几句话即讲完,关键即是,他的义理十分简单,都是前人说过,他不过重拾几句,做个强调而已,所以牟先生又说他是启发语、指点语,这就是笔者说的,象山只是就原有命题,要求学者实践之、笃行之,如此而已,十分严峻,强而有力,感人至深,但於理论上没有真正的创新之辩论。唯一的一辩,就是在《朱陆辩太极图说书》中不许朱熹有创新理论的辩论,要求坚守他自己所理解的古儒意旨而已。

  依据笔者的研究,象山哲学在形上学方面确实无所创新,即其论於理气问题部分,但实有继承,事实上他的系统中亦完全预设这些理论内容,只是象山的重点在於强调要如理、合理,要心即理,亦即是要去做工夫以呈现这些道德价值原理。因此他的工夫论也没有特别的新意,就是要求实践的强调,说实学,说无杜撰,说先立乎大者,说辨志,与其说他提出了新的工夫论的理论模型,不如说他从头到尾都是在做要求做工夫的陈述而已,这正是牟先生说他无概念的分解之故,亦即不在形上学也不在工夫论上建立新模型,而是直接要求做工夫的实践派。

  但是,这个实践派的作风,却深获牟先生之喜爱。牟先生以实践非实践定位中西,以此模式,平移於陆王、程朱之对比,象山学正以实践的模型而为牟先生创说为实践哲学的高峰型态,此亦本文要深入讨论的最重要问题。

  陆象山哲学确实有其特色,但这个特色的重点不在他所提出的新的哲学理论,而在於他对待儒学的实践态度,以及因风云际会之故,儒学史上最伟大的学者朱熹与其同时代而有交流且有冲突对立意见,彰显朱熹哲学的同时,不能不检讨象山对朱熹的批判意见,随着历史的演进,朱熹学不一定永远占胜场,象山学有时更受重视,在朱陆之争的历史中,始终有可供争辩的新课题出现。

  牟先生作为当代新儒家第一号大哲学家,也可以说是以批评朱熹肯定陆象山为其儒学理论建构的核心问题。这个工作的成立基础,就在建立象山学的型态上,为此,牟先生藉用了许多它教它学的名词及理论来说此事,当然也有些是他自己创新的,包括分解说及非分解说的架构、康德的自律它律说,佛教的第一义说,禅宗的言说法及如实法说,禅宗无心是道说的实有层及作用层说等等。这些创新或借用的观念或理论,有时候非常有益於解说问题,但更有时候其实是基於对文本的误解以致同时也误用了它教的概念。因此必须好好反思并进行方法论的讨论。

  三、说陆象山是「非分解说」哲学的反思

  以下,首先讨论牟先生以分解说及非分解说的架构说陆象山哲学的特色,参见其言:

  象山之学并不好讲,因为他无概念的分解,太简单故;又因为他的语言大抵是启发语,指点语,训诫语,遮拨语、非分解地立义语故。在此种情形之下,若讲象山学,很可能几句话即完,觉其空洞无物,然亦总觉此似若不能尽其实者。吾今即相应其风格逐步真切地疏解出其学之实义,以期读者逐渐悟入其学之实,自真实生命上与其语言相呼应,直达至其所呈现之理境而首肯之,以为真实不谬也,而後止。吾之此种疏解中所成之疏解语言亦大体是第二层序上的,即相应其学之为「非分解的性格」而为第二层序上的,而非「分解地立义」之为第一层序上者。[1]

  就本文言,牟先生针对象山哲学提出了纲领性的定位意见,就是缺乏概念的分解,因此,牟先生也以「非分解的性格」定位象山,而说为是第二序的陈述,而非第一序的陈述。因为若就第一序的陈述,象山学实在没说甚麽,也就是说,象山学根本没有说出甚麽有意思的新的哲学理论,他只是在要求实践这些传统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哲学理论创造的意义来讲时,象山就没甚麽东西可以讲了。讲哲学理论就是要讲新创造的系统,这就是第一序的陈述的意思,第一序的陈述就是分解以立义,就是层次分明条条清楚地陈述它的知识建构,但是象山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无法帮他条条分明,只好转入第二序,至於第二序如何说呢?牟先生这可是无所不施其能地帮着说了,本文之作,即是针对牟先生从第二序又创造出的许多说法来面对象山的观点的讨论。

  四、以第一义说谈象山学特质

  接着以上的开场,牟先生接着就驴列了六项象山最重视的观念,包括:「辨志、先立其大、明本心、心即理、简易、存养。」而说:「凡此六端并本孟子而说,并无新说。即此本孟子而说者亦是指点启发以说之,并非就各概念重新分解以建立之。」[2]此诚其然。但是,牟先生异军突起,却是要为象山的这种指点启发语建立新说而论证之、肯认之、并高明之、且优异之,首先,牟先生是建立了实践活动与知识分解的差异以辨异之,而且是以佛教中人讲说第一义观念的模式来讨论的,参见其言:

  似此所言,则象山乃是就第一义非分解地启发点示,令归於实处。实处洞朗,则「本心即理」坦然明白。顺此而行,则「当恻隐处自恻积,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当宽裕温柔自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自发强刚毅,所谓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语录)。此即所谓简易也。孟子十字打开,千言万语,不过说此义。若能如此理会实处,其语言不待分解亦自明。要想明白其语言,而分解地说出之,亦须先能如此理会,其分解始不谬。分解无论如何重要,总属第二义。纵使分解得「如此分明,说得好剗地」,最後亦总归於实处,归於坦然明白之简易,归於实理实事之践履,一切分解皆只是助解之筌蹄。言必有宗,义必有当。若能如其分,不泛滥,不增减,则分解之言所出之义无有不恰当者。问题不在分解,而在分解之不当。分解之不当乃由於失其宗主。是故象山先令人辨志,先明本心即理,盖其经典的宗主在孟子,而实理实事之宗主则在道德的实践也。象山非必抹杀分解,亦非不能分解,然其所吃紧示人者则在先明轻重本末,故彼常言:「端绪得失,则当早辨。」(全集卷一,与邵淑谊书)。又言:「天下正理不容有二。若明此理,天地不能异此,鬼神不能异此,千古圣贤不能异此。若不明此理,私有端绪,即是异端,何止佛老哉?」(全集卷一,与胡季随书)。朱子重分解,此非其病,病有端绪不明也。象山所有话头大部皆对朱子而发。即就孟子而言,朱子之分解失其端绪矣。此由於未能先理会实处也。朱子不自省觉,反以不相干之指责责斥象山,此则一间未达也。是则朱陆之同异宁有如世俗之所想者乎?[3]

  本文重点有三。其一,说象山学即是实践活动之学,其二,讲理论的系统都是分解的,无论如何分解都还需要实践活动以圆实满足之。其三,分解的系统有端绪不明,故宜象山指责之。以下笔者逐一讨论之。

  首先,牟先生说象山学的特点重在实践。牟先生说象山学是就第一义启发之令归实处,此说等於在说象山学就是儒学在实践上的落实,进入实践,义理自明,所谓简易也。於是,牟先生即隐含象山学以方法之简易应优於程朱学。其实,象山就是在讲要做工夫之学,而儒学就是实践哲学,儒学的理论就是要拿来实践的学问,但讲理论是为了这个实践之有道理及如何做而讲的,讲理论不等於正在做实践活动,但没有任何一套儒学理论不是为了成为君子圣贤的目的而建构的。因此,就理论讲理论的圆满,这是不能与实践混淆的。实践有实践的对路而圆满,理论也有理论的对路而圆满,牟先生要求理论的圆满而以实践实之,其实是搞错了问题。理论的圆满标准在理论,实践的圆满之标准在现实世界的呈现状态。象山在要求别人要实践时等於自己正在做实践,但是,正在做实践不等於实践已经臻至圆满,象山并非已经达至圣境,只不过,象山将前此先儒所讲的所有理论都落实在实践了。理论自是要落实的,但这是个人的实践的部分,就讲理论而言,最後也应该多此一句,即是要求实做工夫而自赞此为第一义哲学。但是,任何理论的圆满并不是自加一句要实践就圆满了,加实践也好不加实践也好,它都是关於实践的理论,这只是个人的实践活动中有没有去落实的问题,这不是哲学家的理论圆满不圆满的问题。现在,牟先生以象山在实践处有所落实,而有高明於其它只讲知识的系统,关键在端绪之明,此说,笔者不同意。

  第二点,牟先生讨论象山对待分解的态度。认为问题不在分解,而是分解得不当。但是,笔者认为,牟先生的意见根本就是有分解就有问题,而不是分解得不当才有问题。依牟先生的意见,既然分解得再好,总属第二义,第一义就是去实践。则,这时所关心的当是实践的圆满,(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最新评论

联系电话

工作时间

18580767651
返回顶部